docx文档 虞美人(高中诗词阅读)

教育专区 > 高中教育 > 高中作文 > 文档预览
2 页 917 浏览 17 收藏 4.9分

摘要:虞美人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,日暮沧波起。背飞双燕贴云寒,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。浮生只合尊前老,雪满长安道。故人早晚上高台,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。【注】①舒亶: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,获罪罢官,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。②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: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,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,并赠诗曰:“折梅逢驿使,寄与陇头人。江南无所有,聊赠一枝春。”1、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两项是()A.上阕的前两句写词人日暮登楼所见,寥寥几笔,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。B.本词用字精妙,“芙蓉落尽天涵水”中“落”字写出了天空苍茫、水天一色的特点。C.“贴云寒”运用拟人手法,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,更寄寓了词人内心的凄凉。D.此词上阕主写景,下阕主言情,用语朴素自然,情真意切,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。E.本词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,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,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。2、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思想感情的?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。 答案解析1、CD[C项,不是拟人手法,“贴云寒”,状飞行之高,高处生寒,由联想而得。着一“寒”字,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,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;“寒”表面写天气,实指诗人心境。D项,“朴素自然”不正确,应为“清婉雅丽”。]2、①词人直抒胸臆,“浮生”一句写光阴荏苒,自己寂寥寡欢,只能借酒浇愁,孤独一生。②借景抒情(寄情于景),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、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。③用典,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,希望这一枝明艳的“江南春色”能给“雪满长安”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

温馨提示: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8 页,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8 页,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。
虞美人(高中诗词阅读) 第 1 页 虞美人(高中诗词阅读) 第 2 页
本文档由 匿名用户2019-05-18 21:34:43上传分享
你可能在找
  • 虞美人·雨后同干誉才卿①置酒来禽花下作叶梦得落花已作风前舞,又送黄昏雨。晓来庭院半残红,惟有游丝千丈、罥②晴空。殷勤花下同携手,更尽杯中酒。美人③不用敛蛾眉,我亦多情无奈、酒阑时。 【注】①干誉、才卿:词人的两位友人。②罥:缠绕。③美人:斟酒侍女。 “殷勤”二句正面点题,写词人与友人花下携手同游,恨不能一饮千杯,婉约中透着豪放之气。D.词中“多情”的含义与苏轼《念奴娇•赤壁怀古》中“多情应笑我”相同,均指词人的重情重义。
    3.0 分 6 页 | 14.69 KB
  • 《虞美人·波声拍枕长淮晓》苏轼波声拍枕长淮晓,隙月窥人小。无情汴水自东流,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。竹溪花浦曾同醉,酒味多于泪。谁教风鉴在尘埃?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。 【前言】 《虞美人·波声拍枕长淮晓》此词为公元1084年(元丰七年)冬作者至高邮与秦观相会后,于淮上饮别之词。词中反映了苏、秦两人的深挚情谊。 【注释】⑴虞美人:此调原为唐教坊曲,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,因以为名。又名《一江春水》、《玉壶水》、《巫山十二峰》等。双调,五十六字,上下片各四句,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。
    3.0 分 9 页 | 15.67 KB
  • 过雁数声清堕玉,征人何处问寒衣?春雁[明]王恭春风一夜到衡阳,楚水燕山万里长。莫道春来便归去,江南虽好是他乡。注:鸣沙,北魏至宋、西夏县名,治今中宁县鸣沙镇。 1.在《鸣沙过雁》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?请简要分析2.两首诗通过“雁”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? 2、无名氏的诗通过雁的鸣叫联想到征人艰苦的生活,流露出诗人对征人的悲悯情怀。王诗则借春雁在春天来时由南方飞回家乡,来表达了自己不愿留在温暖舒适的他乡、想要返回家乡的急切心情。
    3.0 分 2 页 | 13.44 KB
  • 奉使道中作①欧阳修客梦方在家,角声已催晓。匆匆行人起,共怨角声早。马蹄终日践冰霜,未到思回空断肠。少贪梦里还家乐,早起前山②路正长。 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()A.“奉使道中作”为题,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出使途中所作,同时暗示了诗歌表达羁旅之思的主题。 B.前四句实写还在梦中,角声惊梦催行,“怨”字直抒胸臆,表达了行人在旅途中的无奈。C.“马蹄终日践冰霜”一句用典,化用《庄子·马蹄》中“马蹄可以践霜雪”,写出了途中行路的艰难。D.
    3.0 分 5 页 | 14.30 KB
  • 此诗作于诗人从通州逃至海门时。【2】苍头:这里指士卒、奴仆。1.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A.“微行访海门”中的“访”字写出诗人谨慎打听道路的情态。 B. “新有虱堪扪”中的“虱堪扪”写出了诗人狼狈的逃亡生活。[]C.“苍头少有存”中的“少有存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存亡之险。D.“但令身未死”中的“但”突出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意愿。2. “白发应多长”一句通过描写诗人形象,间接抒发内心悲苦之情。下列诗句不属于间接抒情的一项是(3分)A.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(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)B.邯郸驿里逢冬至,抱膝灯前影伴身。
    3.0 分 6 页 | 21.13 KB
  • 舟次高舍书事①陈与义涨水东流满眼黄,泊舟高舍更情伤。一川木叶明秋序,两岸人家共夕阳。乱后江山元历历,世间歧路权茫茫。遥指长沙②非谪去,古今出处两凄凉。注:①此诗作于靖康之变后。 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 A.诗歌以景开篇,情景相生创设泊舟高舍、临水遥望的情境有统摄全篇之效。B.颔联进一步写眼前实景,一川蒋叶使人明了秋时已至,两岸人家共沐夕阳余晖。 C.颈联由实人虚,叠词“历历”“茫茫”状写“江山”“歧路”之迷茫,顿生迷惘之情。D.尾联跨越时空,化用贾谊的典故,发出深沉的慨叹,“两凄凉”呼应了“情更伤”。 2.诗人“情伤”的原因有哪些?
    3.0 分 4 页 | 13.82 KB
  • 孤雁高启衡阳①初失伴,归路远飞单。度陇②将书怯,排空作阵难。呼群云外急,吊影月中残。不共凫鹥③宿,蒹葭夜夜寒。【注】①衡阳:湖南衡阳有回雁峰,相传是雁南飞的尽头。 匈奴人闻言失色,只得释放苏武。③凫鹥:凫,野鸭;鹥,水鸥。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恰当的一项是(3分)A.首联中诗人运用“单”字,叙写当初在衡阳回雁峰失去伙伴的大雁返程的状态。 B.颔联中诗人运用典故写到大雁路途遥远却又身单力薄,凸显了大雁的心理状态。C.尾联中诗人成功运用了衬托的笔法,将大雁的艰难处境凸显出来,并发出心声。
    3.0 分 3 页 | 14.67 KB
  • 秋梦唐·杜牧寒空动高吹,月色满清砧。残梦夜魂断,美人边思深。孤鸿秋出塞,一叶暗辞林。又寄征衣去,迢迢天外心。 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A.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,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,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。 B.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,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。C.颈联“孤鸿”出塞、秋叶辞林,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,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。
    3.0 分 2 页 | 13.47 KB
  • 【注】李胄,一作李曹,又作李渭,应是诗人的朋友。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A.这是一首送别诗,首联照应题目,交代了送别的时间、地点和送别时的天气,渲染出凝重沉郁的气氛。 B.颈联暗示了李胄的东去,“海门深不见”的“海门”是长江的入海处,“深不见”指海门水深而不见底;“浦树远含滋”指远处两岸的树笼罩在细雨中。“深”和“远”渲染出迷蒙暗淡的景色。 结句“沾襟比散丝”的“散丝”即雨丝,一个“比”字将泪和雨交融在一起,情景完美结合。
    3.0 分 4 页 | 14.10 KB
  • 杯举即时酒,诗留后世名。黄花秋意足,东望忆渊明。【注】韩溉,字仲止,自号涧泉,南宋诗人。 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足(3分) A.从所寄对象的自号入手,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,说明韩仲止是一个清高绝俗的人。B. “孩视几公卿”意思是把公卿看得如同孩童一样,写出韩仲止不慕荣华的高士形象。D.颈联赞美韩仲止既要享受现世的生活乐趣、又要留给后世不朽声名的精神追求。 2尾联是如何表达思想情感的?与前面内容有什么关联?
    3.0 分 5 页 | 13.72 KB
本站APP下载(扫一扫)
活动:每周日APP免费下载全站文档
本站APP下载
热门文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