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ocx文档 野望(高中诗词阅读)

教育专区 > 高中教育 > 高中作文 > 文档预览
2 页 1455 浏览 1 收藏 4.9分

摘要:野望(唐)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,南浦清江万里桥②。海内风尘诸弟隔,天涯涕泪一身遥。惟将迟暮供多病,未有涓埃③答圣朝。跨马出郊时极目,不堪人事日萧条。【注】①三城戍:西山三城的堡垒,三城,与吐蕃临界,为蜀边要塞。②南浦句:南浦,泛指送别之地。万里桥,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。③涓埃:细流与微尘,比喻微小。1.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()。(1分)A.第一、二句中的“白雪”与“清江”B.第三、四句中的“诸弟”与“一身”C.第五、六句中的“供多病”与“答圣朝”D.第七、八句中的“时极目”与“日萧条”2.从“切合题目”的角度分析本诗,恰当的一项是()。(2分)A.第一、二句中的“西山”“南浦”切合“野”字。B.第三、四句“海内”“天涯”切合“野望“二字。C.第五、六句中的“迟暮”“涓埃”切合“望“字。D.第七句中的“出郊”“极目”切合“野望”二字。 3.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?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。(5分)答案解析1.D2.D3.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,怀念诸弟,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。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“西山”和“清江”凄清景色,融情于景。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。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,自伤流落的情思。暮年“多病”,“未有”丝毫贡献报答“圣朝”的惭愧。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“日”转“萧条”的隐忧。

温馨提示: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7 页,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7 页,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。
野望(高中诗词阅读) 第 1 页 野望(高中诗词阅读) 第 2 页
本文档由 匿名用户2019-05-12 06:36:01上传分享
你可能在找
  • 野菊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,微香冉冉泪涓涓。已悲节物同寒雁,忍委芳心与暮蝉?细路独来当此夕,清尊相伴省①他年。紫云②新苑移花处,不取霜栽③近御筵。【注】①省:记,忆。②紫云:指代中书省。 令狐楚、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,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。③霜栽:指野菊。 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A.这首诗和《锦瑟》一样,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。 B.竹、椒、雁、蝉等意象凄美,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。C.颈联将“此夕”与“他年”对照,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。D.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,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。
    3.0 分 5 页 | 14.12 KB
  • 望海潮秦观梅英疏淡,冰澌溶泄,东风暗换年华。金谷俊游,铜驼巷陌,新晴细履平沙。长记误随车,正絮翻蝶舞,芳思交加。柳下桃蹊,乱分春色到人家。西园夜饮鸣笳。有华灯碍月,飞盖妨花。 1.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A.“梅英”即梅花,“冰澌”意为冰冻融化,“东风”则指春风,点明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。 “兰苑”二句,暗中转折,逼出“重来是事堪嗟”,点明心中情感,呼应上片“柳下桃蹊”。D.上片先写今后写昔,下片先承上写昔,后再写今;景起情结,今昔交错,虚实交融,含蓄委婉。2.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情感?
    3.0 分 6 页 | 14.51 KB
  • 春江夕望卢纶洞庭芳草遍,楚客莫思归。经难人空老,逢春雁归飞。东西兄弟远,存没友朋稀。独立还垂泪,天南一布衣。注:《春江夕望》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。1.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。 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() A.首联上句诗人选取“芳草”这一意象,着一“遍”字,既状摩出春回大地、生机勃勃的景况,又紧扣了题目。 B.首联下句的“莫思归”,写出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,“楚客”又含有居住楚地的满意。C.颔联中“经难人空老”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,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。
    3.0 分 5 页 | 14.00 KB
  • 注:鸣沙,北魏至宋、西夏县名,治今中宁县鸣沙镇。1.在《鸣沙过雁》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?请简要分析2.两首诗通过“雁”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? 2、无名氏的诗通过雁的鸣叫联想到征人艰苦的生活,流露出诗人对征人的悲悯情怀。王诗则借春雁在春天来时由南方飞回家乡,来表达了自己不愿留在温暖舒适的他乡、想要返回家乡的急切心情。
    3.0 分 2 页 | 13.44 KB
  • 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()A.“奉使道中作”为题,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出使途中所作,同时暗示了诗歌表达羁旅之思的主题。 B.前四句实写还在梦中,角声惊梦催行,“怨”字直抒胸臆,表达了行人在旅途中的无奈。C.“马蹄终日践冰霜”一句用典,化用《庄子·马蹄》中“马蹄可以践霜雪”,写出了途中行路的艰难。D. 2.全诗虽然写思乡之苦,行路之难,但是格调并不显得低沉。请从情感方面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。(6分)3.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。
    3.0 分 5 页 | 14.30 KB
  • 此诗作于诗人从通州逃至海门时。【2】苍头:这里指士卒、奴仆。1.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A.“微行访海门”中的“访”字写出诗人谨慎打听道路的情态。 B. “新有虱堪扪”中的“虱堪扪”写出了诗人狼狈的逃亡生活。[]C.“苍头少有存”中的“少有存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存亡之险。D.“但令身未死”中的“但”突出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意愿。2. “白发应多长”一句通过描写诗人形象,间接抒发内心悲苦之情。下列诗句不属于间接抒情的一项是(3分)A.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(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)B.邯郸驿里逢冬至,抱膝灯前影伴身。
    3.0 分 6 页 | 21.13 KB
  • 舟次高舍书事①陈与义涨水东流满眼黄,泊舟高舍更情伤。一川木叶明秋序,两岸人家共夕阳。乱后江山元历历,世间歧路权茫茫。遥指长沙②非谪去,古今出处两凄凉。注:①此诗作于靖康之变后。 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 A.诗歌以景开篇,情景相生创设泊舟高舍、临水遥望的情境有统摄全篇之效。B.颔联进一步写眼前实景,一川蒋叶使人明了秋时已至,两岸人家共沐夕阳余晖。 C.颈联由实人虚,叠词“历历”“茫茫”状写“江山”“歧路”之迷茫,顿生迷惘之情。D.尾联跨越时空,化用贾谊的典故,发出深沉的慨叹,“两凄凉”呼应了“情更伤”。 2.诗人“情伤”的原因有哪些?
    3.0 分 4 页 | 13.82 KB
  • 孤雁高启衡阳①初失伴,归路远飞单。度陇②将书怯,排空作阵难。呼群云外急,吊影月中残。不共凫鹥③宿,蒹葭夜夜寒。【注】①衡阳:湖南衡阳有回雁峰,相传是雁南飞的尽头。 ③凫鹥:凫,野鸭;鹥,水鸥。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恰当的一项是(3分)A.首联中诗人运用“单”字,叙写当初在衡阳回雁峰失去伙伴的大雁返程的状态。 B.颔联中诗人运用典故写到大雁路途遥远却又身单力薄,凸显了大雁的心理状态。C.尾联中诗人成功运用了衬托的笔法,将大雁的艰难处境凸显出来,并发出心声。
    3.0 分 3 页 | 14.67 KB
  • 秋梦唐·杜牧寒空动高吹,月色满清砧。残梦夜魂断,美人边思深。孤鸿秋出塞,一叶暗辞林。又寄征衣去,迢迢天外心。 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A.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,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,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。 B.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,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。C.颈联“孤鸿”出塞、秋叶辞林,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,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。
    3.0 分 2 页 | 13.47 KB
  • 【注】李胄,一作李曹,又作李渭,应是诗人的朋友。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A.这是一首送别诗,首联照应题目,交代了送别的时间、地点和送别时的天气,渲染出凝重沉郁的气氛。 B.颈联暗示了李胄的东去,“海门深不见”的“海门”是长江的入海处,“深不见”指海门水深而不见底;“浦树远含滋”指远处两岸的树笼罩在细雨中。“深”和“远”渲染出迷蒙暗淡的景色。 D.本诗从“微雨”起,以“散丝”结,中间选取了“暮钟”、“重帆”、“迟鸟”、“海门”、“浦树”等一系列的意象,形成了浓重、阴沉的压抑氛围,烘托了诗人的离愁别绪。
    3.0 分 4 页 | 14.10 KB
本站APP下载(扫一扫)
活动:每周日APP免费下载全站文档
本站APP下载
热门文档